金融危機下我國制造業企業如何自救?
來源:2008-11-18 新華社;作者:佚名;發布用戶:guanlicy;發布時間:2008-11-29;新華網天津11月18日電題:金融危機下我國制造業企業如何自救?
新華社記者孟華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外部市場需求大幅減弱,對制造業影響首當其沖。日前在天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制造業管理論壇中,參會企業代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下,制造業企業不應過多抱怨外部環境,而更需要“積極自救”的思維模式。面對危機積極反思企業問題,迅速做出戰略調整;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和精細化管理;同時,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和國際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獲得拓展發展新空間。
冷靜反思問題 迅速調整戰略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制造業外部需求減弱,創造效益越來越困難,制造業產能面臨重新調整。冷靜地正視危機,迅速調整企業戰略應對危機成為很多優秀企業的選擇。
愛波瑞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謝克儉表示,企業首先需要反思戰略方向,在財務和成本上進行調整,盡可能減少庫存釋放現金,消除浪費,收縮不創造價值的活動,為未來的生存做好準備。在這些調整的基礎上尋找戰略機會。
邦迪汽車系統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動力總成是專門為豐田工廠配套的跨國公司,北方區總經理馮成玉表示,應對危機公司成立了全球性的由高層管理機構組成的應對小組,形成了三方面指令。首先重視影響,快速調整;第二積極心態應對,加大研發力量;第三,在危機中識別新的機會。歐美市場萎縮后出口降低,豐田調整其全球銷售計劃,在中國銷售額目標下降10%,這是豐田在中國第一次銷售額下降的調整,對此邦迪迅速調整生產計劃,避免現實的浪費。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JAC大學校長康易成介紹,江淮汽車集團應對危機積極反思戰略方向,找出在戰略執行上的問題;同時,實行財務從緊的政策,重新梳理年初的預算壓縮各種費用,第三大幅壓縮人力資源精兵簡政。
企業專家表示,危機暴露出我國制造業存在基礎管理粗放以及戰略規劃短視的現象,目前是需要冷靜審視的時候了。
日本平山有限公司豐田生產技術顧問林田博光表示,有危機時才會有強大的制造業,豐田生產方式就是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產生的。目前制造業企業面臨共同的現象是市場需求小,因此,如何保存實力,有效安排剩余人員,提高生產效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國制造業生產方式中浪費太多了,應該需要反思。
康易成表示,這次危機到來,首先暴露出一些企業基礎管理的缺失和弱化,在這樣的時刻更應該靜下心來,進行基礎管理的補課。比如精益管理是企業生產的好的方法,然而很多企業做不到位,浪費大成本大,這樣本來利潤低的情況下,企業很難做下去。如果企業從一開始就將基礎管理細化,就能比較從容應對危機。
第二,企業戰略存在問題。很多企業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企劃未來,企業應該不斷能夠預測未來問題和做出應對準備,危機面前有預應能力,就不會手忙腳亂。
苦練內功 加大自主創新精益管理
被訪企業認為,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好的企業不斷創新生產研發,提升管理模式,增加人才儲備,競爭優勢就會充分體現,而只靠低成本擴張的企業很快就被淘汰掉,這樣合理的有序的制造業經濟秩序才能建立。因此,企業需要練好內功,才能更加適應環境變化。
愛波瑞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洪艷指出,當前這種大的危機形勢下,推行精益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第一精益管理是自救的思維模式。當年豐田擺脫危機主要靠自救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流程優化,避免浪費,極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創造價值,當市場萎縮后采取內部挖潛,避免浪費增加利潤提高效益,對所有企業不論制造業和服務業都非常必要。
浙江較大的民營企業盾安閥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表介紹,金融危機來臨,對浙江的中小家族式制造業企業成本壓力更大。僅幾個月來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今年10月份電解銅由6萬元一噸下降到三萬元一噸,原材料價格持續下跌帶來產品降價,加上市場對降價的預期,很多產品賣不出去,庫存壓力加大,一些企業因此而倒閉。正是由于公司較早地發現企業管理中的問題,推行精益化管理改革,有效地規避了眾多企業面臨的危機。
他表示,今年4月份以來雖然企業訂單還好,但隨著房價下跌,有些產品沒有適銷對路,逐漸發現企業庫存品開始增多,企業管理層下定決心,從管理上徹底改變這一問題,積極推進精益生產,加大了應收賬款的周轉率,庫存大幅降低。今年6月到10月庫存下降了40%,正好解決了金融危機造成原料價格下跌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企業對未來發展非常有信心,我們不怕外部環境的變化。”
很多被訪企業表示,金融危機實際上對有些制造業企業影響很小,這些企業最大的特點是擁有核心技術。即使歐美中國市場有所變化,但增值的核心技術是不可取代的,因此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生命力就強。
中國工業工程學會會長、天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齊二石認為,目前,盡管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開發能力仍較薄弱,研發投入總體不足,缺乏世界一流的研發資源和技術知識,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不足,亟待提升。不但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與新興市場國家也有一定差距。根據韓國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07年韓中公司在制造業領域的技術差距為3.8年,韓中制造公司技術差距最大的是鋼鐵和紡織業領域,韓國領先中國4.1年,而在電子領域,兩國公司之間的差距為3.4年。
政策機遇、國際產業轉移機遇
危機背后意味著機遇。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分析,在這次危機中,優秀的企業能夠快速抓住危機背后的機遇,其中需要密切關注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機會以及由危機造成的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
首先,國家實行了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出臺了拉動內需的十項措施,一方面緩解了資金壓力,另一方面為企業打開了市場。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國家經濟形勢的持續惡化,西方國家的制造業不景氣,給中國制造業發展帶來歷史性發展契機。全球制造業將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潤的壓力下,西方國家制造業將加速向亞太新興市場轉移,這勢必推進中國產業部門尤其是制造業結構的優化。
王建表表示,國家拉動內需增加投資的政策,更多地考慮到企業的發展,從生產型增值稅調整到消費型增值稅后,以前企業投資好的設備資金負擔較大,現在稅收可以抵扣一部分成本,這樣企業投資的意愿加大。另外,農村市場為最近我國發展重點,農村市場發展需要很多生產材料,我們企業的很多產品在農村改造中打開市場。
馮成玉指出,拉動內需政策支持毫無疑問會加大企業投資的力度,我們可以從國外將生產線快速移到中國,同時將核心業務研發中心的總部移到中國,推進核心技術的轉移也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
他表示,稅收減免和設備減稅可以節省一些資金投入,17%的設備稅可以減免或者抵扣一些稅收,這樣公司在作項目分析的時候,很容易得到董事會的批準,對于國內戰略轉移是很大的促進。同時,汽車行業競爭力體現在研發上,以前研發重心在歐美,目前借著這個機會將研發調整到中國來,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啟動這個戰略調整已經是時候了。
文章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