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現在到09年2季度將是中國經濟最困難時期
來源:2008年12月07日 南海網-證券導報;作者:佚名;發布用戶:guanlicy;發布時間:2008-12-8;本報訊(見習記者 洪敬誼) “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二季度,將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12月3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海口舉行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報告會上表示。
巴曙松在報告會上表示,到目前為止對于此次次貸危機對于經濟體系沖擊的恐慌程度,從幾個代表性的金融中心看,從紐約倫敦等發達市場,到香港這樣位于亞洲的國際金融市場,再到中國的北京或者上海,恐慌程度是明顯遞減的,這既可能是反映了中國經受次貸沖擊的程度相對較輕,也可能是因為次貸危機的傳導需要時間。對于這兩種可能性,巴曙松更傾向于后者。
巴曙松指出,在美國金融界,對于當前次貸危機的嚴重程度的評估,其共識是百年一遇,通常只與大蕭條時期來對比。而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則要大于九七金融風暴。九七金融風暴沖擊的東南亞國家當時對中國而言是市場競爭對手,而此次受沖擊最為直接的歐美是中國主要出口目標市場。
巴曙松認為,首先,次貸危機是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動蕩,無論是新興市場還是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經受沖擊,而九七金融風暴則主要是亞洲的經濟體經受沖擊。與九七金融風暴時相比,中國經濟受到國際環境影響的程度更大,這既包括更大的資本流動規模、更大的外匯儲備,也包括對于出口的更高的依存程度,中國經濟的出口依存度在1998年時只有18%,到2007年上升到38%左右。
其次,與九七金融風暴相比,當前中國經濟在次貸危機中可能面臨的內需的放緩壓力要更大,在擴大內需的過程中,一個活躍的房地產市場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在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風暴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中國內需的帶動作用還處于促進和形成階段,而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上,則已經開始形成了十分濃厚的觀望和調整的氣氛,直接制約著內需的擴張。
再次,與九七金融風暴相比,原來用于應對九七金融風暴的一些政策工具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其政策效果可能會要打折扣,從中國的經濟結構來看,政府和國企可以支配的資源占整個經濟的比重,在1998年時超過一半,到2008年,中國的經濟結構中70%已經是非公有制經濟,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的帶動作用相對降低。在基礎設施項目的選擇上,經過10多年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供選擇的優秀的項目相對減少,這些都對財政政策發揮效果形成了制約。
在巴曙松看來,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中,目前的第四季度和明年一、二季度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明年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將呈現回升態勢。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中,目前的第四季度和明年一、二季度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明年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將呈現回升態勢。
盡管中國經濟當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但巴曙松強調自己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中國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既有挑戰又是機遇,而且機遇大于挑戰,他認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于中國而言,將是一次全面推動改革的機遇。
文章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