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美國的創新基因是什么
作者:任正非
一、前赴后繼的創新精神與浪起云涌的創新機制
我很多次去過美國,美國人民的創新機制與創新精神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們連玩也大膽去創新,一代一代人的熏陶、傳遞,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又帶來了不同文化的沖擊、平衡與優化,構成了美國的創新文化。
越來越多的科技英雄的涌現與消亡,都對推動美國的科技進步作出了貢獻。美國占據了世界60%的電子市場,我們不能不對那些在信息潮流中不斷曇花一現的英雄,給予崇高的敬仰。信息潮的變幻莫測,快速的演變,使一批一批的大企業陷入困境,以至消亡;一批一批的小企業,成長為撐天大樹,大樹又遭雷劈。不斷的生,不斷的亡,這是信息產業的特點。華為由于幼稚不幸進入了信息產業,后退就是死亡,被逼上了不歸路,創業者及繼承者都在消蝕健康,為企業生存與發展而頑強奮斗。
縱觀美國信息產業的興亡史,令人膽顫心驚。五百年春秋戰國如果縮到一天內進行,誰是英雄?巨大的信息潮,潮起潮落,隨著網絡技術與處理技術的進步,新陳代謝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很難再有蓋棺論定的英雄,任何過路的豪杰都會對信息業的發展給以推動。我們應尊重他們,學習他們,批判地繼承他們。
IBM是昔日信息世界的巨無霸,卻讓一些小公司'作弄'得幾乎無法生存,以至92年差點解體。為了解除困境,勵精圖志,IBM重新走上改革之路,同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曾經受聯合國工作人員致敬的王安公司,從年銷售35億美元,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創立個人電腦的蘋果公司,幾經風雨飄搖,我們還能否吃到下世紀的蘋果?……。再這么發展下去,發展中國家還有多少人敢進入信息產業。美國在這種創新機制推動下,風起云涌、層出不窮的高科技企業叱咤風云,企業不論誰死誰亡,都是在美國的土地上,資產與人才仍然在美國,破產只是拴住了法人,員工又可投入新的奮斗。這種從國家立場上來講的宏觀力量,永恒地代表美國的綜合國力。由于信息產業的進步與多變,必須規模化,才能縮短新產品的投入時間,而幾萬人的公司又易官僚化。美國在科技管理上的先進也是逼出來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從人力、物力以及風險投資的心理素質來說,都難以勝任。如果發展中國家不敢投入信息產業的奮斗,并逐步轉換成實力,那么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就將從60%提升到70%、80%……。它占得越多,你就越沒有希望。
推動技術進步的市場需求已經啟動,世界近廿年來,人民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人們從溫飽開始尋求知識、信息、文化方面的享受,從而使電子技術得以迅猛發展。得到巨額利潤潤滑的信息產業,以更大的投入引導人們走向新的消費。這種流動使所有產業都得到潤滑,互相促進了發展。
例如:中國的農民主要是缺少教育,文化低,不會種地。如果電子業向他們提供充足、理想的網絡服務。通過網絡,使他們得到各種培訓與商業交流(例如:養牛、種地,假設有數十萬種……)使九億農民的素質提高,勞動力獲得解放。一是種好現在的地,并進行產品的深度加工,大幅度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二是多余的勞動力及資金找不到出路就會去開發荒山,綠化荒山。綠化的荒山提高了人的生存質量,人們又要向更高層次進取。那時中國大量過剩的優質勞動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比較便宜,中國在加工業上會永遠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只要在自主開發上逐步努力提高,中國下世紀有望進入經濟大國的地位。所以科教興國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然之路,只有堅持十二大提出的'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中國才會有希望。
中國自己有龐大的市場需求,中國歷史上也有冒險家,黨的十五大的開放政策比較好,中國應該產生一些敢于在高科技中有所作為的公司和時代的弄潮兒,聯想、北大方正、……,不是已經啟動了嗎?我們并不孤單。
二、優良的企業管理
、評分模型……,從早上一直聽到傍晚,我身體不好,但不覺累,聽得津津有味。后來我發現朗訊也是這么管理的,都源自美國哈佛大學等著名大學的一些管理著述。圣誕節美國處處萬家燈火,我們卻關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館里,點燃壁爐,三天沒有出門,開了一個工作會議,消化了我們訪問的筆記,整理出一厚疊簡報準備帶回國內傳達。我們只有認真向這些大公司學習,才會使自己少走彎路,少交學費。IBM是付出數十億美元直接代價總結出來的,他們經歷的痛苦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IBM作為巨無霸一直處在優越的。由于長期處于勝利狀態,造成的冗員,官僚主義,使之困難重重。聰明人十分多,主意十分多,產品線又多又長,集中不了投資優勢。又以年度作計劃,反映速度不快。管理的混亂,幾乎令IBM解體。華為會不會盲目樂觀,也導致困難重重呢?這是我們訪美的目的。
93年初,當郭士納(Lou Gerstner)以首位非IBM內部晉升的人士出任IBM總裁時,提出了四項主張:1、保持技術領先;2、以客戶的價值觀為導向,按對象組建營銷部門。針對不同行業提供全套解決方案;3、強化服務、追求客戶滿意度;4、集中精力在網絡類電子商務產品上發揮IBM的規模優勢。第4條,是針對92年IBM所面臨著解體為7個公司的情況而說的。規模是優勢,規模優勢的基礎是管理。歷時5年IBM裁減了15萬職工(其中因裁員方法的不當,也裁走了不少優秀的人才)。銷售額增長了100億,達750億美元,股票市值增長了4倍。
聽了一天的管理介紹,我們對IBM這樣的大公司,管理制度的規范、靈活、響應速度不慢有了新的認識。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有效管理有了了解。對我們的成長少走彎路,有了新的啟發。華為的官僚化雖還不重,但是苗頭已經不少。企業縮小規模就會失去競爭力,擴大規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臨死亡,管理是內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規模小,面對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觀規律,是難以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風暴。因此,我們只有加強管理與服務,在這條不歸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礎。這就是華為要走規模化、搞活內部動力機制、加強管理與服務的戰略出發點。
在擴張的過程中,管理不善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華為一直想了解世界大公司是如何管理的,有幸IBM給了我們真誠的介紹。回公司又在高層進行了二天的傳達與研討,這100多頁簡報激起新的改革火花。
三、機會是企業擴張的動力
IBM明確技術領先戰略,貝爾實驗室更是如此。所有美國高科技公司的宗旨無不如此,沒有一個公司提出跟在別人后面,模仿的戰略是不會長久的。
我年青時代就十分崇拜貝爾實驗室,仰慕之心超越愛情。后來有幸成了競爭對手(指部分產品領域)。今天有機會親自訪問,十分高興。
作者:任正非;上傳用戶:minghao;上傳時間:2016-5-3;來源:管理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