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法定化有多大價值?
作者:光明網-光明觀察
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國家法定節日調整方案,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盡管“五一”黃金周的廢立存在很大爭議,但增設清明、端午、中秋為國家法定節日卻是一片叫好。將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無疑有利于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然而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彰顯,節日調整卻并非治本之措。
近年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文化在民間卻漸行漸遠,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空前的挑戰。著名相聲演員徐德亮和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保證時間才能使文化傳承。言下之意,此前一些傳統節日沒有列為法定節日是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危機的重要原因,對此觀點,筆者不敢茍同。如果說扭轉中國傳統文化衰退的局勢寄希望于將傳統節日變為法定假日,筆者拭目以待。
誠然,文化傳承是需要時間,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危機卻并非因為沒有時間,更不能歸咎于傳統節日沒有成為法定假日?煽诳蓸贰Ⅺ湲攧凇⒖系禄鄾]有法定的時間,然而以其為代表的歐美文化卻在中國大行其道,相反,春節的時間是比較充裕的,然而一些傳統習俗卻銷聲匿跡了。由此可見,文化的傳承時間并非關鍵,那么什么才是關鍵呢?
達爾文在生物進化論中指出——適者生存,文化的傳播也是如此。鄧小平同志曾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來衡量資本主義的東西,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是否也可以用這三個有利于來衡量呢?任何文化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其糟粕,有其精華,文化傳承有其內化的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可避免的要做出選擇,優勝劣汰。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類文化交流當前頻繁,這顯然又會對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傳統文化造成沖擊,形成一個外化過程。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沒落是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市場經濟下的社會是一個生活節奏異?焖俚臅r代,講究實用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棄斥其間,哲學家黎鳴先生在《問天命·道德的淪陷》一書中,何不客氣的指出功利理性主義產生了文化沙漠。的確,現實世界中人們對對目標與效果的熱衷使其忽視了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對傳統文化尤為如此。當今世界,盡管呈現出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但不可否認以歐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依然處于主導地位,中國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對歐風美雨外來文化的影響,時下過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已成為入時的表現。而與此相對應,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春節在國外也越來越受重視,不但華人華僑過春節,一些老外也爭相效仿,春節期間,一些外國人赴華旅游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一種時尚。文化傳承與一個國家的實力間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因而要回歸和彰顯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大力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構建和諧和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的特有文化。然而,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已出現斷層現象,越來越多的人卻根本不清楚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從這個角度講,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尢其在青少年間的普及乃是當務之急。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將中國傳統發揚光大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誠如斯言,希望傳統節日的法定化能起到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文章熱詞: 國學
作者:光明網-光明觀察;資料來源:光明網-光明觀察;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