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應重新認識和建設我們的傳統節日
作者:新華網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重新認識和建設我們的節日,通過多種形式還原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倡導和參與。
馮驥才說,中國人愛過節,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從古至今,這些節日承載著人們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歷代文人墨客反復歌詠。這些節日除了有計時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們賦予了這些節日以一種特殊的價值、特殊的情感內涵和需求。
拿春節來講,中國人最偉大的創造就是“大年三十情結”。過年的高潮就是這個大年三十。三十晚上過不好,這一年心里總有點疙疙瘩瘩。年文化心理是無形的,但它深深地銘刻在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所以我們中國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打工,也要趕回家過年;疖嚁D不上去了,就從車窗鉆進去,也非要回家過這個年不可。從文化的角度看,這個巨大和無形的力量就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生生不息5000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終是一個堅實的整體,就源于這種凝聚力,它蘊涵著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際關系,高尚的生活準則,以及優良的行為操守和道德傳統。
馮驥才認為,一直過著群體生活的中國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間的親近與和諧。有對父母與長者的敬愛之情,也有手足牽連之情,鄰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對先人和故土家鄉依戀之情。端午、清明、中秋、除夕等傳統節日都充分體現了這些情感。
馮驥才同時表示,節日遺產不同于藝術遺產,藝術遺產的傳承人是藝術傳人,而節日遺產的傳承者是全民。只有廣大人民過好傳統節日,從精神到心理都能得到充分滿足,節日遺產才能傳承下去,這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根脈的最好保護。
文章熱詞: 國學
作者:新華網;資料來源:新華網;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