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的仁義思想
作者:上海hope數(shù)據(jù)
摘要:老子的仁義思想是以“道”為基礎(chǔ)。凡是人類所有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是“仁”的表現(xiàn)。凡是所有人類價值判斷均收斂至“社會福利及倫理共識”的適宜性,皆是“義”的表現(xiàn)。老子認為,“仁義”是在人類社會的大道不受重視之后,才被突現(xiàn)出來的人為道德規(guī)范,因而,從“道”來立論,才能論述道德仁義禮的等級與其間之差異。
職場,健康,婚戀,房產(chǎn),汽車,娛樂,音樂,電影,論文,親子,飲食,電子券,火車采集器,數(shù)據(jù)采集,MM,圖片,醫(yī)學(xué)
關(guān)鍵詞:老子、仁義、道、禮、德
謝謝拉
周濂溪太極圖說第二段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響,《易經(jīng)》與新儒學(xué)的倫理中心思想,也是仁與義。 火車采集器VIP版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國哲學(xué)的主根;佛學(xué)嫁接在中國哲學(xué)上,其砧木是老莊哲學(xué);西學(xué)嫁接在中國哲學(xué)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學(xué)。辯證法嫁接在中國的辯證法上,皆自老子始。老子的最高原則是道法自然,這是以一本萬殊的殊相為著眼點,但并非沒有共相(即道)。新儒學(xué)的主流則是以一本萬殊的共相(即道)為本,但也并非沒有殊相。因而,由老子《道德經(jīng)》來看“易經(jīng)”與新儒學(xué)的倫理中心思想之仁與義,應(yīng)有其一番新意義。 上海hope數(shù)據(jù)
一、仁義的涵意
QQ280224831
《說文》指出:“仁,親也,從人二。”段注:“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字從人二。”可見仁是指人際的倫理關(guān)系。從孔子開始,儒家對仁作了系統(tǒng)闡發(fā),把人的血緣感情作為仁的合理出發(fā)點,并運用忠恕之道將血緣感情推廣到社會人際關(guān)系上去,認為仁是人的內(nèi)在心理感情和自覺的道德意識形態(tài)。仁的性質(zhì)與作用有雙重性,一方面仁愛有差等(屬陽),以宗法等級之禮為仁的標準;另一方面,仁學(xué)中有重民傾向(屬陰),要求對人民寬惠仁愛,反對暴政虐民。
而義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見,全部見于《易傳》,其意有四:一為適宜。《周易.乾.文言》說:“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周易.需彖》亦說:“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此意已支持筆者新儒學(xué)大系統(tǒng)理論中人類的價值判斷須收斂至社會福利共識的適宜性觀點。二為意義、意思,與本文推論無關(guān)。三為道理、正理,與本文推論關(guān)系較淺。四為道德規(guī)范,常與道、仁、禮連用。《系辭.上傳》說:“成性存存(指宇宙萬物和反映宇宙萬物的‘易’),道義之門。”《系辭.下傳》說:“理才正辭,禁民為非曰義。”《說卦.傳》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序卦.傳》說:“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此意顯然也可與“社會倫理共識及社會福利共識”合流。 論壇轉(zhuǎn)移軟件-大挪移VIP版
依據(jù)筆者新儒學(xué)大系統(tǒng)理論(“即無極而太極,太極的主動性生出天地兩儀,天地兩儀的主動性生出五行及三才。其后天地人三才的主動性繼續(xù)維持,是為宇宙社會的主動系統(tǒng);天地人三才的陽位、陰位及天地人主動中和力變換為一操作系統(tǒng);陰陽兩儀本身則變換為開放演化互動卦變的被動系統(tǒng);木火土金水的木位、火位、土位、金位、水位及天地人主動中和力亦變換為一操作系統(tǒng);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身則變換為封序循環(huán)生克穩(wěn)定的被動系統(tǒng)。在此陰陽五行的宇宙社會被動系統(tǒng)中,開放中有封序,演化中有循環(huán),互動中有生克,卦變中有穩(wěn)定;反之亦然。”)廣而言之,凡是人類活動所有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是人的“仁”之行為表現(xiàn),并不只受限于倫理;而人類活動所有價值判斷均應(yīng)收斂至“社會福利及倫理共識”的適宜性以作為行為準則,則是人的“義”之行為表現(xiàn)。
上海上班族
二、以道為基礎(chǔ)的仁思
火車采集器VIP版
要理解老子的仁義思想,必須先理解老了《道德經(jīng)》的總源頭“道”。老子《道德經(jīng)》講“道”的地方有七十六處之多。“道”是宇宙的根源和宇宙的本體,是宇宙的總原理。人雖是萬物之靈,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jīng)》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指天地?zé)o所偏愛,純?nèi)稳f物依其本性自然生長,即不有所作為,也不刻意創(chuàng)造,更不對任何某一物類表示仁慈,特別給它一些好處,因此它對于萬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時所用的草札成的芻狗一樣,用完以后,自然拆除,自然拋棄,純粹任其自然,并不會去特別珍惜它。同樣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也把百姓看作芻狗一樣無所偏愛,不對任何一類百姓表示仁慈,特別給他們好處,讓百姓均隨其性情發(fā)展,使他們自相為治。
謝謝拉
此處的“不仁”就是“不偏愛”、“不感情用事(sentimental)”。從“道”的角度來看,凡是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是“仁”之行為表現(xiàn)。既已良性互動,則天地何必對某一物類特別偏愛,特別感情用事?圣人何必對某一類百姓特別偏愛,特別感情用事?陰陽兩儀既已良性互動,則“不仁”的“不偏愛”,“不感情用事”,反而是“大仁”之行為表現(xiàn)。此其一。
需要請聯(lián)系我
陰陽兩儀若未能良性互動,則《道德經(jīng)》第九章提出:“揣(揣度探求)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災(zāi))。”亦即常顯露鋒芒,這種銳勢總不能長久保住;因為過于剛強則容易折斷,慣于逼人的人,也容易遭受到打擊;錘煉金屬使其尖銳亦然,不能長久保住其尖銳;金玉滿堂的人雖然富有,卻不能永久保住他們的財富;不是子孫奢侈浪費,就是強盜土匪要動他的腦筋;而那恃富而貴且驕傲的人,最后也必會自取其辱或招來禍患。
《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另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亦即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終于導(dǎo)致眼花繚亂,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終于導(dǎo)致震耳欲聾,聽覺不靈,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終于導(dǎo)致口味受損,味覺喪失,食而不知其味;過分縱情于騎馬打獵,追逐鳥獸,終于導(dǎo)致心理發(fā)狂,心神不寧,狂蕩不安;過分追求金銀珍寶等難得的財貨,終于導(dǎo)致防竊和行竊,自由的行為受到妨害,品德變壞,身敗名裂。
火車采集器VIP版
《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又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亦即,世人重視外來的寵愛和侮辱,沒有本心的修養(yǎng),所以得寵或受辱,都免不了因而吃驚惶恐;得寵必遭嫉妒,受辱必遭打擊,也有可能大患臨身;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留戀自身,畏懼大的禍患臨身也要因而吃驚惶恐,為什么得寵和受辱都要吃驚惶恐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寵為上等,辱為下等,寵尊辱卑;得到寵榮就覺得非常尊顯,受到恥辱就覺得非常丟人,因此不論得寵受辱,得之也驚,甚至于失寵失辱,失之也驚;為什么留戀自身,畏懼大的禍患臨身也要吃驚呢?因為我們留戀自身時,常只想到自己,假使我們能以大公無私的態(tài)度,置自己的身體于不顧,忘了自己,那么還有什么禍患值得去掛懷憂慮呢?
這都是陰陽兩儀未能良性互動的一些狀況。是故,陰陽兩儀未能良性互動,才是真正的“不仁”。陰陽兩儀未能良性互動,天地又何能施其仁?圣人又何能施其仁?以“道”為基礎(chǔ)的“大仁”與以世俗好惡為基礎(chǔ)的“不仁”雖只有一線之隔,但其差異實有天淵之別。此其二。 QQ280224831
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就是“仁”之行為表現(xiàn),《道德經(jīng)》第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亦即,隨遇而安,樂于與卑下的人相處,心境十分沉靜,交友真誠相愛;救人助人待人出于滿腹仁慈;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國泰民安,行事盡其所長,事情當(dāng)然辦得最好,舉動當(dāng)然適合其時會。這些“仁”之行為表現(xiàn),必是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方能有以致之。此其三。 火車采集器VIP版
三、大道廢,有仁義
上海hope數(shù)據(jù)
《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亦即人類社會的大道廢棄以后,才有人提倡仁義德行,因為大道比仁義德行還要基本,還要高明得多,所以在大道未廢棄之時,就用不著人為地提倡刻意的仁義德行。所以“仁義”的道德規(guī)范,是在人類社會的大道不受重視之后,才被一些圣人不得不突顯出來的人為道德規(guī)范。 論壇轉(zhuǎn)移軟件-大挪移VIP版
《禮記.禮運》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夏、商、周)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全文自“選賢與能”,至“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皆是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是“仁”之行為表現(xiàn),但未見其提起任何一個“仁”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類活動所有價值判斷均應(yīng)收斂至“社會福利共識及社會倫理共識”的適宜性以作為行為準則,其舉動自是“義”之行為表現(xiàn),但全文亦未見提起任何一個“義”字。
上海hope數(shù)據(jù)
大同世界是極其公平又極其平和之盛世,仁與義之行為表現(xiàn)已自然而然地浮顯出來,何必刻意去提倡“仁與義”之道德規(guī)范? QQ280224831
清末康有為撰《大同書》以《禮記.禮運》大同之說附合公羊三世之說,其目有:1.入世界觀眾苦(受佛教影響);2.去國界合大地(受交通科技發(fā)展影響);3.去級界平民族(與中產(chǎn)階級之興起相關(guān));4.去種界同人類(關(guān)鍵在以王道或以霸道去“同人類”);5.去形界保獨立(確保自然人及法人合理而獨立的行為能力);6.去家界為天民(受基督教影響,但創(chuàng)世紀神學(xué)受科學(xué)基礎(chǔ)的沖擊已經(jīng)瓦解);7.去產(chǎn)界至極樂(佛教理想世界,但不在人間)。在康有為的《大同書》中,亦應(yīng)有不少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并收斂至社會福利及倫理共識之價值判斷。
需要請聯(lián)系我
《禮記.禮運》又說:“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小康之治,以天下為家,雖政教修明,人民康樂,而猶遜于五帝時大同之世。小康的經(jīng)濟制度是貨力為已,社會制度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政治制度是大人(指諸侯)世及(指世代相傳)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小康社會之“仁與義”是人為規(guī)定的道德規(guī)范(以著其義,刑仁講讓,示民有常),有別于大同世界的“仁與義”行為之自然而然地浮顯出來。 火車采集器VIP版
《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又說:“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亦即真仁和真義雖是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但是小仁和小義常會束縛天性,假仁和假義更會破壞天性,所以棄絕后者,人民反而能夠恢復(fù)子女孝順、父母仁慈的天性,歸真返樸。
例如,左氏僖二十二年記載:“冬十一月已巳朔,宋襄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陰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zhàn)。’”《十八史略.春秋戰(zhàn)國》亦記載:“宋襄公欲霸諸侯,與楚戰(zhàn)。公子目夷,請及其未陳擊之,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遂為楚所敗,世笑以為宋襄之仁。”這位好言仁義的宋襄公在戰(zhàn)場上卻表現(xiàn)出其不應(yīng)有的小仁假仁。 需要請聯(lián)系我
又如,目前在臺灣的高中學(xué)校里,有學(xué)生寧愿被記過也不能不爭回面子,也有學(xué)生替同學(xué)出氣一起找人尋仇打群架,甚至同學(xué)爭執(zhí)要以“請客”的方式和解道歉。黑社會類型的電影,不斷夸張朋友之情義似乎遠超過血肉親情,甚至不在法律約束之內(nèi)。盲目義氣好像就是在說:“人多就不算錯,只要朋友對我好,我就幫忙到底。當(dāng)不愿同流合污時,我會被罵‘不講義氣,不夠朋友’,心中感到內(nèi)疚,甚至還會失去所有的朋友。”這種小義假義,是少數(shù)幾個人間的盲目義氣,完全與“社會倫理及福利共識”所認定的“義”之行為背道而馳。
這些小仁小義、假仁假義都是應(yīng)該反對的,也是老子《道德經(jīng)》所反對的。真仁真義在大同世界里,它們會自然而然地浮顯出來,根本不須去提倡。真仁真義在小康社會里,由于大道不受重視,才須人為地加以規(guī)定,加以提倡,以作為道德規(guī)范;但既是人為規(guī)定,也就可以濫竽充數(shù),也就可以人為造假。老子就是要人不要因小失大,也不要造假。 需要請聯(lián)系我
需要請聯(lián)系我
四、道德仁義禮的等級
上海hope數(shù)據(jù)
《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火車采集器VIP版
亦即上德的人,保有自然的品德,對人有德而不自以為有德,所以才有德,因此上等品德的令名與美譽全歸之。下德的人,重視仁義禮智信等品德而不失掉,對人一有德就常自居其德,所以反而無自然的品德。因為上德的人,與道同體,不做作,道是無所為而為,不是為了得到德的美名而有所作為,所以他也是無所為而為,也不是為了得到德的美名而有所作為,可是沒有什么做不到的。而下德的人,就差一等了,強調(diào)做作,雖然亦是無所為而為,但有心行道,為了得到德的美名而有所為,反而有許多地方卻做不到像上德一樣的最高境界了。上仁的人,雖然推行仁愛是有所為而為,卻不是為了得到什么美名而有所作為,對他自己還是無所用心,無所思維;上義的人,盡管推行辨別是非、區(qū)分善惡是有所為而為,卻是為了得到什么美名而有所作為,對于他自己是有所考慮的,是有自為之心的;上禮的人,就比較差勁而過分了,他自己有所為而為,講究禮制,先行禮儀,若得不到預(yù)期的回應(yīng),便不惜伸出手臂來,引著人家強就于其禮,甚至使用刑罰來逼迫。由此看來,人類是在失去了道而后才講德,失去了德而后才講仁,失去了仁而后才講義,失去了義而后才講禮。因此由德至禮的倫理提倡,或多或少是人類修養(yǎng)上一個逐漸墮落的層次。等到步入禮的境界,禮制出現(xiàn),包括了法律制度,道、德、仁、義便趨于淡薄,更是表示忠信的不足,因此社會的禍亂常常也就隨之開始。至于以主觀智慧去測度未來,自以為前識或先見,此種前識或先見只不過是道的虛華,若未能劍及覆及,因時應(yīng)勢,通常也是愚味的開始,這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仁義道德為豐厚德行的主體,而不以俗禮為稀薄德行的主體;以奉道行道守道為要務(wù),而不運用智巧虛華;務(wù)必除去一切表面淺薄浮華等不合乎道的行為,而取用內(nèi)在敦厚質(zhì)實等合于道的行為。
唐朝皇甫松大隱士指出:“老聃煩于論德。”就是因為要區(qū)分道德仁義禮的等級,老子《道德經(jīng)》才煩于論德;事實上,也只有從老子《道德經(jīng)》的總源頭“道”來立論,才能論述道德仁義禮的等級。 謝謝拉
《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這個“常”,就是道,也就是自然,也就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這個真理,更是永遠自然而生長,自然而創(chuàng)化,自然而轉(zhuǎn)變,自然而“從無到有”地循環(huán)前進。筆者已論“道”之陰陽兩儀是個開放演化互動卦變的被動系統(tǒng),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個封序循環(huán)生克穩(wěn)定的被動系統(tǒng),而天地人三才則是其對應(yīng)的被動系統(tǒng),因而“道”完全可與新儒學(xué)的仁義思想合流。事實上,也只有從老子《道德經(jīng)》的總源頭“道”來思考,“新儒學(xué)經(jīng)濟與管理”與《易經(jīng)》及“新儒學(xué)的仁義思想”才能完全合流。
老子《道德經(jīng)》的治國、平天下思想,都是極端主張王道,實行仁政。老子特別推崇“見素抱樸,不私寡欲”的至圣與大仁,亦即外在要表現(xiàn)純真,內(nèi)在要保持質(zhì)樸,并減少私心,降低欲望,棄絕刻意的學(xué)習(xí)與造作。這樣,人民自然就會坦誠寡欲,恢復(fù)天性,知足常樂而沒有憂患了。但愿今后能再出現(xiàn)以道為高,以德為本,以和為貴,與以常為明的大公至正之社會。
不要采集我的
老子《道德經(jīng)》以“道”為宇宙本體,以“德”為宇宙演進。故本文可將凡是人類活動所有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視為人的“仁”之行為表現(xiàn)。可將人類活動所有價值判斷均收斂至“社會福利及倫理共識”的適宜性以作為行為準則,并視之為人的“義”之行為表現(xiàn)。 需要請聯(lián)系我
老子的仁義思想中的“仁”是以“道”為基礎(chǔ)的仁思,陰陽兩儀既已良性互動,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不仁”,實是“大仁”之行為表現(xiàn)。以“道”為基礎(chǔ)的“大仁”與以世俗好惡為基礎(chǔ)的“不仁”,實有天淵之別。此外,老子認為,“仁義”是在人類社會的大道不受重視之后,才被一些圣人不得不突顯出來的人為道德規(guī)范。但既是人為規(guī)定,也就可以濫竽充數(shù),也就可以人為造假。老子就是要人不要因小仁小義而失其大,也不要造假下的假仁假義,一切要以“自然”為依歸。
上海hope數(shù)據(jù)
參考文獻
1、林國雄:《因果與機率,并歸結(jié)至陰陽知識化生理論》,載《西王金母信仰與天山瑤池圣地之研究》,臺灣慈惠堂出版,1992。
2、林國雄:《新儒學(xué)經(jīng)濟與管理》,臺灣慈惠堂出版,1997。
3、涂又光:《主根與砧本》,載《金錢價值的兩儀論》,臺灣中華老莊學(xué)會與慈惠堂輯,1996。
4、董媛卿:《談當(dāng)今青少年的盲目義氣》,《金錢價值的兩儀論》,臺灣中華老莊學(xué)會與慈惠堂輯,1991。
5、蕭元:《周易大辭典》,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6、Wu,John C.H,Lao Tzu/Tao Teh Ching,St.John’s University Press,1972。
文章熱詞: 國學(xué)
作者:上海hope數(shù)據(jù);資料來源:上海hope數(shù)據(jù);發(fā)布用戶:chenz;發(fā)布時間:20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