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師的“雅”與“俗”
最近與幾位業內好友聊起培訓師是“雅”好還是“俗”好呢?“雅”可以彰顯一個培訓師的所謂文字功底,顯得知識淵博,但有時部分學員不易明白;“俗”可以使課程通俗易懂,氣氛活躍,但培訓師在嬉笑怒罵中發泄了個人怨憤,但易掩蓋主題、喧賓奪主,學員似乎當時有了共鳴,但事后感覺言而無物。
“雅”、“俗”二者似乎是矛盾的,其實筆者認為不然,撇開極端“對錯、好壞”的二分法,來點中庸的思考,“雅俗共賞”也許才是現代職業培訓師的正道!
如何做到“雅俗共賞”呢?這對培訓師來說是一種考驗,就如如何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一樣值得我們所謂為人師者深思。筆者不才,在此斗膽說上一二,以望拋磚引玉。
“雅”是文雅,不是咬文嚼字、不是之乎者也、不是用詞富麗堂皇甚至是奢侈,不是以此來對比老師的淵博和學員的無知;“俗”是通俗,不是俗氣,不僅僅是流行、時尚的語言,更不是色情故事。
選擇“雅”還是選擇“俗”應該根據課程對象、課程內容、課程形式和課程過程等因素做出正確選擇。
針對年輕的朋友,可以多采用一些通俗的語言甚至是網絡語言,諸如:“爽歪歪、酷斃了、帥呆了”等語言和“韓寒、郭敬明、周杰倫”等人物,可以拉近與學員距離,不至于有代溝,可以使課程的溝通順暢有效。如果針對年長的朋友,來點孔孟之道,也是一種選擇。偉大詩人白居易每每寫完一首詩還要讀給老婆婆聽一下,看看人們能不能聽懂,何況我們呢?
在講授一段概念較多的內容時,單一理論的闡述久了就會讓聽眾產生聽覺疲勞,走神、犯困。“當我們不能改變內容,我們還可以改變形式”,此時諸如“故事、音樂、影片、案例”也許是一種好的選擇。當然過于活躍的課堂,進行一下升華,總結一些精辟、易記的語言,也是一種好的選擇。
大部分課程在設計的時候要講究嚴謹的邏輯關系的,在文字表達過程中(如PPT、參考資料、參考圖書等)是要追求文雅的。但培訓師現場演繹的時候應該以多數學員甚至是全部學員都明白的方式來傳授,可能就要“俗”,即通俗,即“深入在己,淺出示人”。
在講授過程中,還應該根據學員的表現、反饋來臨時調整“雅”與“俗”的結合。
總之,培訓師只要堅持是以“學員聽懂、應用、產生行為改變并帶來良好效果”為目的,而不是以“彰顯培訓師自己的博學和幽默”為目的,那么“雅與俗”的選擇只是一種普通的選擇而以,就像所有的選擇一樣:選擇就要放棄,選擇的結果要等事實證明。但是為了保證培訓師的“雅與俗”的選擇正確的機率高一些,那么選擇之前的堅持原則——“培訓師要把受訓學員、組織的事當事”,講究一些技巧也就是必要的了。
文章熱詞:
作者:佚名;資料來源:培訓技能資料;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