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臺資港資工廠因用工成本激增大量關閉
年關難過。珠三角大批臺資、港資工廠在春節前倒閉,有的甚至是欠債出逃。與此同時,珠三角上萬港資企業也面臨撤并。
2007年以來,出口退稅下降、加工貿易政策調整,以及勞動力、土地、環保等成本上升,內地的營商環境不如以前了。如此倒閉風波是否將傷害整個珠三角產業?據知情人士透露,自2007年多項貿易政策出臺以來,政府擔心沖得太急,今年將有所放緩。
用工成本激增
2007年底,珠三角的勞資關系日趨緊張。
“最近協會在處理局部停工問題。”深圳臺商協會會長黃明智告訴記者。據了解,在珠三角缺工嚴重的東莞、深圳等地,工人罷工、老板關廠的事件頻出,有時一天就有三四起。
這是由于從2008年1月1日開始,工廠與員工要簽訂新的勞動合同,但是工廠要給員工過去兩年的工資差額補償、加班費補償等,對于具體的補償問題雙方發生矛盾。
“這筆補償款很龐大,不少企業可能拿不出來。”一位在東莞辦玩具廠的港商告訴記者,因為之前90%的工廠給員工的加班費達不到法定的數額。他有一個朋友在深圳龍崗區辦眼鏡廠,有2000個工人,這次涉及的賠償款高達2000多萬元。
由于賠償問題,這家眼鏡廠有超過一半的工人沒有簽訂新的合同,部分已經簽訂的合同是因為雙方定了一個都能接受的補償方案,如在原來的基礎上打8折。而不少東莞工廠采取的方式是按兵不動,不簽合同。
但工廠不與員工簽合同的后果很嚴重。上述眼鏡廠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7月份,現在不與員工簽合同,春節后就怕招不到工人,不但訂單做不了,到時候還要賠錢給客戶。而近幾年,珠三角的用工缺口不斷擴大,很多小工廠由于招不到人而被迫關閉。
“現在有些企業不愿意搬遷去新的地方,主要是怕員工要求結算、補償。”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深圳觀瀾寶德玩具廠的薛小偉廠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工廠除了給員工工資外,還要交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等,平均每人每月200元左右,一年就2400元,一個上萬人的工廠一年光這筆費用就要幾千萬元。在此之前,企業一般只給員工發工資,僅給少部分管理人員買保險。
但是現在工廠給員工交的社保,員工并不一定能享受。“由于目前我國社保在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農村之間不能遷移,外來工的流動性有很大,所以現在社保局排得最長的隊是退社保的。”薛小偉告訴記者。
臺資、港資工廠大量關閉
珠三角的大批臺資、港資工廠沒有撐過年關。黃明智說,最近一兩個月以來,深圳臺商協會龍崗分會處理會員倒閉的實例大幅增加,其中有不少是惡意關閉。
據記者了解,在珠三角的臺資工廠有近一半是來料加工,集中在電子、輕工行業,并以外銷為主,因此2007年我國政策調整以及其他各種成本上升對它們造成很大的壓力。近一年來廣東已經有近1000家鞋廠關門,而很大部分是臺資工廠。
上述港商告訴記者,不少中小港資工廠已經倒閉。而香港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就預言,未來兩年將有數萬港資企業面臨生死攸關的抉擇。
現在整個珠三角工廠的隱性倒閉潮已經出現。據了解,深圳近一年來倒閉的“三來一補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數量在千家以上,僅龍崗區就超過300家。還有更多的企業是,不再大量接訂單,用工也減少了近一半,小規模運作來觀望政策以及貿易環境的變化;也有企業不再接訂單,準備做完手頭的生意就走。
業內人士預測,在過完春節兩三個月之后,可能會顯性地出現工廠關閉風潮。年前大批企業隱性地縮小規模或不接單,年后可能會出現大量企業關門。
“而在一批大企業倒閉之后,第二批是依附于大企業的小供應商,這波倒閉潮可能會在第二季度出現。”一位業內人士說。
“中國制造”模式要提升
商務部對珠三角的困境頗為關注,今年政府相關政策可能放緩。
“商務部注意到了這種情況發生,傳統的、低技術含量的外資工廠在擴大產能時沒有留在廣東,而是去了成本更低的內陸地區或者東南亞國家。”商務部政策司司長柴海濤告訴記者,在去年我國各項政策出臺,以及土地、環保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臺資、港資企業認為內地的營商環境沒有以前好了,選擇離開是正常的。
但是他認為,“從中國的綜合投資環境以及巨大的潛在市場來看,外資不會大規模撤走。”
同時柴海濤進一步分析,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在這個高點上,再依靠以往的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等維持的低附加值加工模式,已經不具有可持續性了。因此,政府加強了對企業在環保、勞動力、土地利用率等方面的要求。
“目前政府多次調研后已經形成一個認識,政策調整要考慮到大多數企業的情況,要循序漸進,給企業一個適應過程。”廣東省外經貿廳加工貿易處處長汪濤告訴記者。
還有業內人士分析,由于今年美國次級債危機進一步擴大,使我國貿易環境變差,今年政府對于外貿的口徑已經發生變化,不再提減順差,而是要防止外貿大起大落。而對于珠三角以外銷為主的工廠來說,政府在相關政策上可能也會有所放松。
文章熱詞:
作者:佚名;資料來源:中國經營報;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