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玩具廠應對歐美新標準 生產成本增加
2007年09月30日09:37 上海商業網
珠三角地區近400名玩具生產商和經銷商27日聚集廣東東莞,共同謀劃應對歐美玩具新標準。根據最新標準進行生產的調整無疑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而因為中國玩具本身價廉的優勢,生產企業本身微薄的利潤空間或將受到進一步的壓縮。
應對新標準
《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美泰全球業務行政副總裁托馬斯9月21日公開表示,此前該公司全球召回的中國制造玩具經檢測,大部分是由于其設計失誤而非生產失誤,責任不在中國生產商。
作為全球最大第三方檢驗公司的瑞士通用公證行(SGS)大中華區玩具實驗室經理雷達華表示,從美泰個案上來看,它是在用最新的標準評估自己的產品,這樣才發現了新標準之下的潛在危害。并非是玩具產品的質量在持續下降,而是更為嚴格的標準的不斷出臺。
這場由廣東省外經貿廳、廣東省玩具協會共同組織的頗具"培訓"意味的活動中,玩具行業的參與者們實際上是在熟悉歐美的游戲規則。
雷達華在解讀今年5月剛剛修改的美國玩具檢測標準ASTM F963-07和最新的歐洲玩具安全標準之后,建議出席此次論壇的400多玩具生產企業改進既有的質量檢測流程。
玩具的代理商和經銷商先要了解標準的需求,再建立一個原料禁用清單;而生產商根據清單的要求提供有關的文件支持,這包括測試報告、材料成分表,材料安全資料庫和合乎要求的自我宣告;最后才是嚴格執行清單進行生產。
雷達華表示:“三年前已經更新了自己的國標,跟國際標準沒有太大的差別。現在的關鍵問題是能否嚴格按照標準去生產。”他還說:“東莞一帶玩具制造商對國際標準的把握就更好一些,畢竟這里港資和臺資企業占了很大比例。而粵東地區,比如說汕頭玩具生產集群相對差一點。”
玩具協會四策略
而根據最新標準進行生產的調整無疑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而因為中國玩具本身價廉的優勢,生產企業本身微薄的利潤空間或將受到進一步的壓縮。
廣東省外經貿廳對外貿易發展處副處長張鵬說,目前玩具業內外交困。一是國內對出口的相關調控,涉及玩具退稅的政策調整讓出口商壓力增大;另一方面,是今年以來國外玩具市場對中國制造產品越來越"惡劣"的貿易環境。
一份由廣東省玩具協會和廣東玩具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聯合撰寫的《廣東玩具業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深入分析了廣東玩具業的既存問題。該文指出從2004年開始玩具生產受到勞工荒、工資上升、用電不足、原材料配套和人民幣大幅上升等四大壓力影響,而產品售價并沒有提高,導致利潤下降、擴大再生產受到障礙。
最近的玩具風波使中國玩具制造商的部分訂單流失,轉向了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及印度等東南亞的玩具制造地。但雷達華認為,這些地區的玩具制造在技術水平、規模效應、產業鏈的成熟度上都與中國有不小的差距。他表示中國玩具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即使在技術層面,也相對占優勢。
廣東省玩具協會和廣東玩具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建議,玩具行業做好自身產業鏈調整,加強上游原料把關和企業備案制度,強化自身產品質量控制;做好市場布局調整,不能過分依賴美國市場,鼓勵多參加各類會展、拓展市場;積極利用宏觀政策,推進勞動密集型玩具業轉型;積極跟蹤應對國際技術標準的變更。
雷達華表示,短時間看,行業可能因此要發生調整,有的廠家可能要倒閉;但是長時間看,這未嘗不是一個契機。
文章熱詞:
作者:佚名;資料來源:上海商業網;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