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開生面的亞洲企業流程重組
亞洲企業一開始并不接受企業流程重組觀念,因為企業流程重組涉及一個基本問題:“如果企業明天重起爐灶,它應如何組織企業的工作?”答案常常是“與現在迥然不同。”對于世界上任何地區的企業管理層來講,這都是一個有點令人難以接受的回答。
亞洲本地企業家子弟從西方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后,從他們父輩手里接過了本地企業王國的領導權。他們思想開放,容易接受新觀念,這自然有助于為本地區的企業流程重組開辟道路。
同時,亞洲企業不再冷眼旁觀惠普(Hewlett-Packard)、福特(Ford)和花旗銀行(Citibank)等西方企業掀起的流程重組狂潮。因為它們意識到,這些西方企業經過短短幾年的重組后,如今變得身矯體健、富有效率,已重新步入擴展的軌道,正雄心勃勃地向亞洲企業發起了挑戰。因此,明天最成功的亞洲企業是那些積極主動應付這種競爭的企業。
那么,亞洲的企業流程重組和其它地區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新穎的方法
香港的兩位顧問K.K.Tse(謝凱開)和Andros Chan(陳安洛)聲稱,亞洲企業流程重組方式的概念是1995年初在香港舉辦的首屆企業重組論壇上提出來的。那次論壇上三家公司應邀介紹其企業重組的經驗。這三家公司分別是一家香港公用事業公司、一家美國跨國公司和一家生產基地在中國大陸的制造公司。
香港公用事業公司的幾位代表首先發言,接著是美國跨國公司的代表。謝凱開和陳安洛說,美國跨國公司代表的開場白最發人深省。這位代表說,聽了香港公用事業公司的經驗介紹后,他認識到亞洲的企業重組方式與美國的方式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
當然,這種說法未免夸大之嫌,但其中也不乏真實。
所謂亞洲方式并不是指某種神秘難測的東方特殊魔法,它是指在獨特的亞洲環境條件影響下經過修正的一種流程重組方式。
首先,和許多西方企業不同的是,多數亞洲企業并不存在精減規模的巨大壓力。
有些西方企業不論企業流程重組與否都要大幅裁員,而多數亞洲企業的流程重組不以裁員為目標,也不會產生此種后果。
人力資本
也許是由于大多數企業為家族所有、家族經營,或者長期由家族所有或經營,因此,以人為本向來是亞洲企業的一項首要任務。亞洲的行政總裁往往把他們的企業看作是一個微型社會,并不只是人們日復一日來上班、拿工資然后回家的地方。
一定程度的家長制管理并非毫無是處。日本的一位醬油生產商相信,他的公司不必對員工開刀也能實現對公司的徹底改造,而且他說到也做到了。
在亞洲,多數參與企業流程重組或被波及到的員工都把它作為個人參與的一個機遇。亞洲工人似乎沒有經歷過西方工人所感受到的恐懼、不安和騷動。與歐美同行相比,亞洲的中層經理人員適應能力更強,工人較少擔心失業。
然而,為了避免在員工中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印尼Bank Dharmala (編者譯:大馬銀行)的T. A.Sutanto(蘇譚托)對其銀行實施企業流程重組時,他并沒把它看作企業流程重組。當然,蘇譚托本人和他的助手都心知肚明,他們的銀行正在大力進行流程重組,但從不在員工面前提企業流程重組。
亞洲的高級管理層似乎對批評具有無比巨大的容忍力。他們把它看成是對運用其領導技能的挑戰,是推行參與式決策的機會,從而激發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同心合力地推行大規模的企業組織變革。
亞洲的另一顯著不同是,正在進行重組的企業常常是本行業中的市場領先者。而在西方,實施企業重組的企業有如下三類:積重難返的企業、目前尚可但即將陷入困境的企業和目前處境良好但希望把競爭對手遠遠甩在后面的企業。
實際上,按照謝凱開和陳安洛的說法,重組之中的亞洲企業是那些“財務狀況良好、經營意識超前、管理方式創新且已躋身或正努力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與西方同行不同,它們不受利潤劇降的困擾。印尼最大的銀行之一大馬銀行實施大規模重組之后,利潤增加了一百倍。
亞洲企業還具有較好的企業流程重組基礎。許多企業流程重組之前已經具有某種形式的改進計劃,或流程重組,并能更好地堅持下去。
雖然亞洲企業也許仍在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但它們的技術意識較強。就基礎設施而言,由于基本上從頭建起或靠自我創新,亞洲最終將能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基礎設施。技術也是如此。從頭開始創業的機遇確實是亞洲最大的資產之一。
最后一點,亞洲企業擁有大家所說的21世紀觀。多數重組中的亞洲企業心中都醞釀著一個長遠計劃—為21世紀做好準備。這種21世紀觀具有如下多重含義:
* 這些企業正在把重組工作納入創造21世紀企業組織的整體計劃。
* 它們沒有被迫去創造短期效果。
* 重組舉措與企業的戰略遠景緊密結合。
* 重組被視為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為企業所在行業重新定位的重要戰略武器。
* 重組被看作是培養企業組織內企業家的一個機遇,以利未來的競爭。
目前正在進行重組的許多亞洲企業都抱有這種觀念。難怪一些西方觀察家預言,在企業重組方面,亞洲企業會比西方做得更好。
文章熱詞:
作者:佚名;資料來源:中國教育E網;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