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登:金融危機下的中國企業應對策略
當我們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還記憶猶新時,以美國為起源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如何看待世界金融危機發展的走向?如何消除金融危機給中國和區域經濟帶來的多領域的影響呢?如何消除金融危機給青島經濟帶來的多領域的影響呢?
一、世界金融風暴演變為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與中國帶來的主要影響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動蕩,又進一步引發了世界金融危機,這次金融風暴已經演變為一場史上罕見、沖擊力強大、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世界主要國家正在經受著金融危機帶來的多領域的影響,發展中國家也在感受著金融危機帶來的多領域的影響。
(一)美國次貸泡沫的破裂引發的次貸危機,觸發了信貸及資本市場上的危機空前蔓延,終于演變成世界性金融危機。
2006年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破裂,為此,美聯儲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高到5.25%,但是沒有解決次貸危機,造成直接損失9000億美元。美國政府面對房地產市場出現的泡沫現象,為應對“兩房”危機,政府出手提高宏觀調控水平。2008年9月7日宣布以2000億美元的代價接管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根據接管方案,政府財政部將立即從每家公司收購10億美元的優先股,并通過購買優先股的方式向房利美和房地美各注入1000億美元資金。同時財政部將有權收購兩房高達79.9%的普通股,以有助于平息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動蕩。但是,美國金融業推行的不顧風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次級房貸債券”,實行以收入為基礎的儲蓄模式到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模式的貿然轉型,消費者拿股票和房產做質押,使消費者透支了他們未來儲蓄來源的住宅財產。這種金融模式必定會引發次貸危機,與此同時實體經濟的衰退,形成了次貸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三部曲。雖然美國政府出手救市,宣布接管方案,但是積重難返,世界性金融危機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衰退出現了。
(二)美國的消費狂潮推動了亞洲的繁榮增長;隨著美國金融消費模式泡沫的破滅,亞洲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機制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危機。
美國的消費狂潮依賴的是以亞洲為主體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給養,自世紀之交以來,亞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地區。其規模之大,足以占世界總產出(按購買力平價測算)的20%。2000年至2007年間,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實際GDP平均增長8%,是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地區3%的增速的2.5倍。為了尋求快速增長,以達到發展及減貧的目標,亞洲新興經濟體將美國的消費狂潮視為“來自天堂的甘露”;消費不足的日本也作出了類似的回應;韓國與中國臺灣這兩個亞洲地區較大的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亦是如此。但是,隨著上述外部需求的最大來源——美國消費模式最終陷入困境,亞洲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機制也就陷于處境危險之中了。
(三)作為美國重要伙伴的歐洲主要國家,近年來忽視實體經濟,偏重虛擬經濟,在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普遍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9月15日申請破產后的兩個月的時間里,金融危機迅速從美國向其它地區蔓延,從發達國家傳導到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歐洲主要金融機構相繼發生風險,被迫由政府救助或被其他機構兼并,如比利時富通銀行、英國最大的抵押貸款銀行布賓銀行等;北歐島國冰島甚至因銀行業過度擴張而使整個國家瀕臨“破產”。2008年第三季度末,歐元區15國經濟再次出現負增長,這標志著歐元區經濟首次陷入衰退,止2008年11月15日,歐洲各國共注資2.6萬億美元應對金融危機。
(四)在世界金融危機必然帶來經濟發展的衰退面前,中國出口增速下降,外貿行業和企業遭受著巨大的沖擊;股市、樓市低迷;中國的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遭受著成本上升、訂單大減等若干方面的重大影響,大批企業停產或破產。家電行業所受沖擊尤為明顯。據統計,2008年前三季度,全國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2.5%,同比下降8.9%,拉動經濟增長1.2%,同比下降1.2%。
文章熱詞:
作者:佚名;資料來源:2008年12月01日 和訊;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