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商業競爭的變化
目前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大國力量的此消彼長、貨幣安全和發行利益爭奪、中國的出口導向在國際大環境下被迫轉向、富裕國家逐步走向M型社會(中產階級坍塌)、品牌企業的生存空間也驟然被大型零售商壓縮導致OEM企業日子更加難過(這為很多還想做品牌的企業潑了冷水,未來在外貿領域,針對歐美市場的ODM型企業可能比OEM,OBM的都好過,可能這個問題富士康想透了,所以富士康在海外從不推品牌;針對新興市場鼓勵可以先局部嘗試OBM)。而商業模式的風生水起替代了以前對品牌的熱衷,嚴格來說品牌的確只是商業模式的一種,而不是商業競爭的最高端。
這一切的一切告訴我們商業的競爭開始進入新的層次:以前是生產的競爭,后來是營銷的競爭,再到管理的競爭,再到品牌的競爭,再到人才競爭,現在是商業模式的競爭,是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的雙重競爭。只有創新都不夠,因為不容易模仿的創新畢竟稀少,如果沒有商業模式對創新的保護,創新只是一個主意而已,甚至可能是深淵,因為被這個創意激發了激情,結果卻栽進沒有商業模式的陷阱。所以“創新+障略”合璧才好在現在的商業中競爭。隨著競爭的演變,會有越來越多的領域被商業模式滲透,最后每個領域幾乎都只剩下1-2家大公司,其他只能去為他們配套、服務,或者駐守某個利基市場,做個好的“小企業”。中型企業的日子反而最尷尬。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微觀處,我們的企業自己只有先管好自己,保住自己過了河。才好去談社會責任、企業家責任。而沒有創新、商業模式的保護、資源整合能力的配套,不要輕言做大,寧可先小而強。
按照目前我接觸的外貿出口企業的情況和媒體的信息,我估計中國未來5年工資的確可能會翻倍(同時蔬菜價格至少翻一倍),年輕勞工更不好管理,匯率會至少升到5,退稅可能不太會降,雖然中國的外貿出口總額也會提高,但更主要是價格提高而不是量提升導致。未來5年,還能生存下來的企業將以ODM能力(寬泛一點說是技術與工藝能力,工藝改造能力、半自動化與自動化能力、模具開發能力、流水線設計能力、產品改良與制造能力、設計能力)為分水嶺,缺乏技術含量的一部分企業逐步消亡,國外采購轉移到印度、越南等勞動力廉價地區,一部分跨入中高端制造,替代德國造、韓國造和日本造。(雖然如此,我對中國未來反而看好,因為未來中國有制造業高、中、低端通吃的能力。至于就業問題,如果大學生愿意去制造業從技工做起后來發展成懂制造的工程師,其實也是條路徑,而且前途反而會十分光明。相反我不看好繼續做白領的大學生的前途,因為大城市的成本太高了,高到不幸運的人幾乎無法承受。但幸運的人總是少數。)
前幾天在新聞聯播中又看到雅昌榮獲多項印刷界的奧斯卡獎,我想這個企業已經過河上岸了,就是在印刷行業走華為路線上岸的。
這個給我們什么啟發呢?不技術,毋寧死?20年來,商業的最大推動力量是技術,而全球化雖然是巨大的驅動力,但沒有互聯網的技術支持,全球化的速度至少放慢一半!
未來的商業勝利者,不是技術勝利者,就是商業模式勝利者,似乎沒別的路徑了。營銷和品牌已經退出重要位次。又回到了我以前杜撰的公式企業利潤率將=C*(工程師數量占全體員工的總數量OR研發費用占總費用比例)+K*(談判能力+客戶關系管理能力),當然前提還有企業的正常需要的經營管理能力。
那么給出口企業建議是什么:
1.是否定義和重新整理您公司的生產制造與工藝的技術路徑,目前在什么層次,未來到什么層次,中間過程如何分解,如何層層遞進;
2.是否提高工程師的地位和待遇。如果公
文章熱詞: 進出口 國際貿易 外貿
作者:佚名;資料來源:企業管理文庫;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