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力資源管理啟示錄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華和鮮明個性的梟雄人物,集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風度氣襟、治國之道、用兵之神無不給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篇著重從曹操的人才戰略、選人標準、用人思想等幾方面分析闡述,結合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從中給予我們以嶄新的啟示。
曹操為實現統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開始就實施其長期的人才發展戰略,在起兵創業階段,他有這樣的觀點:“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里的“智” 是指謀臣泛指謀略、智慧,“力”是指武將,泛指軍事力量。可見,初露頭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為自己剪滅群雄的保證,而且對人力資源的認識也非常人所能比擬的。曹操頒布的三道《求賢令》,被眾多的人奉為古代愛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懷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時,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訪冀州賢士,求賢若渴;他不僅對主動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請、尊重有加,而且對敵營中的人才也喜愛備加:比如,見許褚“威風凜凜”,心中暗喜,見賈詡“應對如流,甚愛之”,然后想方設法爭取過來為己所用。事實上這些人都為曹魏集團建立豐功偉績。他愛才情深,常常產生對人才的深深惜憐,他的數哭郭嘉、典韋,令捧讀者不禁潸然垂淚,感動不已。他宴飲長江,以真摯動人的詩歌傾訴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自比,抒發自己禮賢納士的博大胸懷,希望歸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為了爭奪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無數,更贈赤兔寶馬,封官漢壽亭侯,真可謂費盡心機。有時真是達到了不揮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為把徐庶奪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計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許昌,先是以禮厚待,企圖讓徐母寫信召來徐庶;一計不成,又賺得徐母手跡,仿其字體,偽造書信,終于把徐庶騙到許昌。正因為曹操愛才惜才,善于羅致人才,才造成“猛將如云,謀士如雨”的強大陣容,為實現他“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負打下了可靠基礎。
曹操的選人方面也有精辟見解和獨到眼光,可以概括為“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他曾經多次下令,公開向天下求賢。他針對東漢選官的積弊,以無畏的膽略,把“德行”、“名節”、“門第”等迂腐無用的選才標準一掃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發布的《求賢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后來發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中,他進一步強調:“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歲,行將就木,但求賢之心愈切,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確指出對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具體實踐了他對人才的重視和愛惜,把人無完人,慎無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長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頂峰,充分表現了超越他人的氣魄和膽識。
曹操對于人才的聘用同樣有高超的藝術,經常使用實地考察和面談識別方法。汜水關前,關羽要求出戰華雄。曹操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三尺,丹風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立于帳前。”這形象,這氣勢,嚴如天神一般。曹操評價:“此人儀表不俗”,心中暗喜,于是讓關羽出戰,果然斬了華雄,并一直挖空心思想收編關羽于帳下。曹操移駕許昌,途中被徐晃攔截。曹操見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接著讓許褚出馬與之交鋒,兩人戰五十余合,不分勝負,從而認定徐晃是位將才,并派人把他爭奪到自己手下。荀彧投奔曹操,“操與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遂認為行軍司馬。”曹操請郭嘉來到兗州“共論天下之事,與之談論,終日不倦”。曹操手下的謀士有荀彧、郭嘉、程昱、崔琰、荀攸、劉曄、滿龐、呂虔、毛階等,一時間曹操的智囊人物便濟濟一堂。
對于人才的選拔,有一次在慶賀銅雀臺落成的宴會上,曹操曾別出心裁,考試部下的文臣武將。他以西川紅錦戰袍一領作為獎品,讓武將射箭爭奪。整個武官分為兩隊:曹氏宗族俱穿紅,其余將士俱穿綠。大家你爭我奪,最后綠袍隊中的許褚和徐晃獲勝,接著曹操又令文官以紀念銅雀臺落成為題目,進獻詩章,以顯示其才學和見識。曹操這里運用的考試有兩個特點:一是公開,二是公平。家族人員與外聘將士一視同仁。
曹操在知人善任方面也有出色表現,郭嘉在分析曹操十勝、袁紹十敗時曾經指出:“紹外寬內忌,所任唯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唯才,此度勝也。” 比如曹操并不因為外人忠于舊主或對自己諂媚而模糊選才用才的標準。蔡瑁、張允賣國求榮,曹操雖一時利用,但心中卻早有處置。漢中楊松,貪財賣主,獻城給曹操,仍被曹操斬首示眾。而對忠貞的張遼、文聘,棄暗投明,曹操慧眼識才,不僅由衷贊賞,而且加官晉爵,委以重任。特別是晚年,重用與自己意見相左而非常有才華的司馬懿,最終實現統一中原的愿望,把唯才是舉的思想運用到完美無缺的境地。
《三國演義》中還有這樣的情節,曹操遠征漢中,有三位“素皆不睦”的將軍張遼、李典、樂進,其中張遼堅決執行曹操以攻為守的指令,表示自己親自出擊,和敵人“決一死戰”;展示了廣闊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李典“素與張遼不睦”,對于張遼提出的建議,起初“默然不答”,后為張遼的行為所感動,立即表示“愿聽指揮”,樂進是個中間人物,態度模棱兩可,對張、李二人都不敢得罪,并有些怯戰。曹操對其三人了如指掌,一開始就匠心獨運,巧用張、李、樂三人性格的差異,甚至有意利用他們的不和,防止一人說話大家通過,冒然決策而導致失敗。到了危急時刻,曹操以一道指令,促成他們精誠團結,形成一個最佳的指揮結構。于是三人齊心協力,把不可一世的吳軍打得七零八亂,一戰令“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由此戰例中可以看到曹操擇人任勢的高超藝術。
現代管理學告訴我們:合理的人才匹配可以使人才個體在有效管理下釋放出最大的能量,從而產生良好的組織效應,一個組織的效能,固然決定人才的素質,更有賴于人才整體結構的合理配置,科學的人才配置和管理能夠使人才揚長避短,產生超越個人能力的力量,而且團隊學習的進步遠遠快于個人學習的進步,通過優化組合人才結構就能獲得巨大效益。
曹操的人才策略概括為“遍羅人才,唯才是舉,知人善任,擇人任勢”。其獨到高超的人力資源管理藝術對我們今天的管理理念與技術無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文章熱詞: 職業經理人
作者:佚名;資料來源:中國教育E網;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