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問題破解平衡計分卡層層迷霧
出的四個方面也是一般的解決思路。所以在實際應用中,管理者必須結合企業自身的情況,適當的加以變通。利潤策略、客戶策略、內部行為策略、學習策略并不一定體現在所有企業上,也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只有這四個方面。比如說我在另一篇“由平衡計分卡看中國煙草未來”的文章中就強調,煙草業除了以上四個方面外,還要加強品牌建設;類似的,金融企業要加強風險監控,石油行業要加入“應對外部局勢變化”等等。所以在實際中,也許是三個方面,也許是五個方面或者更多,也許還是四個方面但內容發生替換。照搬前人的思想,往往只會成為自己前進的障礙。
為什么叫“平衡”計分卡?
平衡計分卡的“平衡”體現在幾個方面:短期與長期的平衡:企業的目標是獲取最大利潤;企業的建設要獲得持續的收入而不是某一次的“中大獎”。BSC正是以戰略的眼光,合理的調節企業長期行為與短期行為的關系,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在平衡計分卡的四部分中,有的指標是超前的,而有的指標是滯后的。
財務與非財務的平衡:盡管利潤是企業的最終目標,但財務指標卻與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創新等非財務指標密不可分。只有兩方面都得到改善,企業的戰略才能得到實施。
指標間的平衡:在指標設置的權重上,四個指標應該一視同仁,而沒有偏向。在這方面,跟我們以前慣用的“短板管理”有很大差異。原因就在于“短板管理”往往是短期的,所以傾向性很強;而BSC是長期的戰略評估,所以必須要協調發展。四個方面構成一個整體的循環,如果在某一方面有所偏廢,那么即使其它三方面做的非常好,企業最后必然還是失敗的。因為它的循環發生了斷裂,到后期必然成為企業的“短板”,限制企業的發展。
平衡計分卡為什么不適用于部門和個人?
在很多企業的實際應用中,問題往往出現在這里:平衡計分卡是基于公司角度的管理評估工具,并不適用于部門和個人。比如說人力資源部,它的財務指標是什么?客戶指標又是什么?財務部呢,它的客戶指標又是什么?現實中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要素。就像我上面所分析的,平衡計分卡四部分的產生,是由利潤是企業的最終目標而引發,逆推實現這個目標所需要的各個要素。而企業的目標與部門的目標在方向上是一致,但在操作上往往是有區別的。二者的使命與作用不同,再照搬這四方面就必然會出問題。比如人力資源部和財務部,他們的直接目標就不是利潤;但業務部門是一致的,比如說銷售部。所以在部門角度,必然要加以調整,它的四方面應該是:部門的戰略作用——部門職責——內部流程——學習與創新。而個人的計分卡,也應該因循這個思路加以調整。
關鍵業績指標(KPI)同樣是基于戰略的,它的根本出發點也應該是企業戰略,是在公司高層領導對企業戰略達成共識之后,通過價值樹或者任務樹或者魚骨分析來分解成關鍵成功因素(KSC),再分解為關鍵業績指標(KPI),再把KPI按部門和崗位向下分解,是自上而下的?梢哉fKPI指標體系能夠良好的突出公司發展的要點,并且實施成果導向的考核。但是在部門之間
文章熱詞: 績效管理
作者:佚名;資料來源:點亮網;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