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市“三局”:選局+做局+保局
作者:牛根生
1.消費無止境,創造無邊界
市場是消費者創造的,也是生產者創造的。自從看到鳥的翱翔,人類就想飛,于是有人造出了飛機,這叫做“滿足需求”;自古謄抄是苦差,可是沒人需求過復印機,直到聰明人把它制造出來了,大家才恍然大悟,這叫做“創造需求”。
歷史有多久,需求就有多遠。消費無止境,創造無邊界。
水果有多少種吃法?直啃,切塊,剁泥,榨汁,沙拉,罐頭,泡茶……蒙牛也創造了一種新需求:果粒酸奶。
新聞有多少種傳播方式?口傳,紙印,馬送,車遞,電報,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蒙牛也提出了一個新觀念:產品包裝也是大眾傳媒。
大千世界,古往今來,現實的需求,潛在的需求,創造的需求,可謂星羅棋布,層出不窮。作為一家企業,如何在這些紛紜的需求中尋找自己的“定位點”,發掘自己的“生長點”,搶占自己的“制高點”?這就需要在“創市”上下功夫,不管是捕捉新的消費需求,還是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二者都在“創市”之列。
如何創市?我認為要經營好“三局”:選局,做局,保局。
2.選局:不缺少發現,怕缺少思考
有句名言:“這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但我想說:這世界不缺少發現,而是缺少發現后的思考。
何出此言?因為從古到今“蘋果從上往下掉”這個事實大家都發現了(可見不缺少“發現”),但只有牛頓思考了(最稀缺的就是這種“深度思考”),于是,惟有牛頓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出了“萬有引力”。
企業“選局”也是這樣,市場上的需求千千萬萬,你到底去滿足哪一個?這就既要放出眼光,又要放出腦髓——思考,做出有策略的抉擇。
這里,根據以往的實踐,提出幾條參考策略。
策略一:堅持“優生優育”的產品策略,要“養虎”,不要“戀羊”。
剛開始那幾年,我們只做六七個產品。2000年的時候,有一次去酒泉參觀一家乳制品企業。在其展覽室里,陳列著四十多種產品,可謂琳瑯滿目!于是,隨行的領導很不高興地責怪我:“你們才做六七種。”我沒說什么。等賓主雙方在會議室里座談的時候,酒泉的那位廠長喜滋滋地說:“去年我們銷了5萬多元,今年的發展態勢非常好,計劃做到48萬元的銷售額!”阿彌陀佛,他40多個產品全年才銷48萬元,我的六七個產品那時已經銷到2個多億了。接下來,輪到批評我的領導自覺難堪了。
所以,做產品,最需要講究的就是“優生優育”。生下羊,哪怕一窩也不值錢;生下虎,哪怕一只也大有本事!濫生濫育,生得越多浪費越大!
策略二:把先發市場中的需求“移植”到后發市場。
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消費進步基本上是梯度推進的。一般而言,發達國家的今天就是發展中國家的明天。
2003年,根據發達國家乳業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人均GDP不斷提高的現實,我們判斷,繼純牛奶之后,益生菌酸奶消費潛力巨大,可以成為中國乳業的一支生力軍。據此,蒙牛建立了亞洲最大的酸奶生產基地,從全世界引進益生菌種,并在全國推動益生菌知識普及,于是,消費者爭相購買,其他企業也爭相跟進。這等于在中國市場創造了消費益生菌酸奶這一新需求。到2006年底,蒙牛酸奶已連續16個月排名全國第一。
策略三:開發領先產品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家產品。
2000年,我們在中國乳業中率先推出利樂枕牛奶,為蒙牛成為全球液態奶冠軍立下了汗馬功勞。2006年,我們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牛奶特侖蘇,為蒙牛的“世界牛”形象增添了新的光彩。
3.做局:不缺少創意,怕缺少創造
如果說“選局”是一種決策,那么“做局”就是一種決戰。
選局不佳,做再多的局,也是南轅北轍,事倍功半。
選局上乘,但若徒有“創意”,不事創造,沒有扎扎實實的奠基工程,那么,所推出來的產品就會成為短命的“概念產品”、“作秀產品”、“詐偽產品”。
2004年,中國乳制品企業群體推出一個當時看起來前途無量的產品:奶片。市場需求也是異常旺盛。然而,不到六個月,奄奄一息!為什么?行業整體準備不足,既沒有統一標準,也缺乏自我約束——也就是“做局”不到位——結果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惹得專家聲討、媒體棒喝,徹底敗壞了消費者的胃口,“一哄而上”的結果是“一哄而下”,三月登明堂,五月赴黃泉,新的消費需求被扼殺在搖籃中!
凡巨大需求的創造,來自1%的天才加99%的汗水——這1%就是選局,那99%就是做局。
蒙牛液態奶銷量全球第一的“局”是怎么做出來的?第一,我們建起了中國第一批全球樣板工廠;第二,我們建起了中國第一批國際示范牧場;第三,我們堅持“三做合一”——做事、做勢、做市,像航天員專用牛奶、運動員專用牛奶等一系列資格的取得,對蒙牛品牌的傳遞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4.保局:不缺少先機,怕缺少壁壘
在市場上,搶先機者往往占有主動權。但情況并非永遠如此,如果缺乏必要的競爭壁壘,“先驅”變“先烈”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先發不一定贏,后發不一定輸,但不發一定會死。
可口可樂的獨特配方,讓可口可樂活了一百多年,它既贏得了先機,也筑起了壁壘。
蒙牛酸酸乳做火后,各種品牌的“酸酸乳”如雨后春筍,這等于當初沒形成壁壘,于是,你投資形成的品牌卻被眾多競爭隊友所瓜分;好在2006年一場官司,使酸酸乳成為中國第一個非注冊馳名商標,終使開發者的利益受到了合理的保護。
而蒙牛歷史上最沉痛的事情,莫過于商號被他人在酒類領域的冒用。品牌理念的沖突,品牌資產的流失,商號重名的干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連鎖效應,都給我們帶來不應有的困擾。經過2002年至2006年長達5年的司法努力,“商號保衛戰”有了結果,冒用得以取締,這是非常重大的一次保局。
經濟全球化,把所有企業都平等地放在了全球擂臺上,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白熱化!那么,中國企業靠什么生存和發展?靠什么實現“后來居上”?關鍵靠創新。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形成競爭壁壘,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步步為營。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戰爭年代靠軍隊,和平年代靠商隊。中國企業在堅持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只有精準“選局”,精心“做局”,精明“保局”,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為自己樹牌,為國家爭光。
文章熱詞:
作者:牛根生;資料來源:牛根生博客;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