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管理的金科玉律
每天到現場走走,試著查看現物有否不尋常,以便能帶回到我的桌上開始解決它。當我發覺不到任何可資改善的事項時,便感到很沮喪。"本田宗一郎-本田汽車公司的創辦人,是沒有辦公室的社長。他總是出現在現場的某一個地方。他是學機械背景出身的人,終其一生都在現場里,拿著螺絲起子及扳手在調整修理發動機。他手上有許多疤痕。在其晚年,曾訪問臨近的一所小學,與孩子們談天,他驕傲地露出他的手,讓孩子們去觸摸這些疤痕。
現場管理的金科玉律第三步:采取暫行處置措施
有一次,我參觀一家工廠,看到一臺切割機器附掛著一把小掃帚。我注意到這部機器停在那兒不動,因為有金屬鐵屑掉落在機器的傳動帶,卡住不動了。此時作業員就拿出掃帚,將鐵屑從傳動帶掃除,再重新啟動機器。過了一會,機器又停住了,作業員重復同樣的動作,再啟動機器。機器如果出現故障了,必須立即再啟動。這樣的事態,必定會繼續再發生下去。有時干脆踢機器幾下,也會使機器又啟動了。然而,暫時的處置措施,僅是排除了問題的現象,并沒有找到機器停止的真正原因。這就是為何你必須去查核實物,持續問“為什么?”直到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為止。
現場管理的金科玉律第四步:找出真正原因
應用現場現物原則及一般的常識,可以迅速地解決許多問題。好好地呆在問題的場所,觀察現物,而且下定決心找問題的真正原因。許多與現場有關的問題,都可以即時地當場解決。其余的問題諸如:技術上的困難或新科技系統的導入,才需要長久的準備計劃。像這類的問題,管理人員必須從各個角度搜集資料,而且也許需要用到高深的問題解決工具。
例如:如果鐵屑掉落在傳動帶,是造成機器停機的原因。可以當場用瓦楞紙板做一個臨時的導槽或蓋子來解決問題。一旦確認此法有效,就可以制作安裝一個永久性的金屬蓋子。像這樣的改善確定方法,可以在幾小時或一、二天內就完成。現場里充滿著許多這類的改善機會。在現場改善活動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就是“現在就做!馬上動手做!”
很可惜,許多管理人員都認為在實施任何改善之前,都必須對每一種狀況先做好詳細地研究。事實上,管理人員若能當場審查問題,則大約 9 0%的現場問題,都能立即被解決掉。督導人員應具有如何執行改善以及所應扮演的角色的訓練。發掘現場原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持續地問“為什么?”直到找到問題的原因為止。此過程有時亦稱為“問5次為什么”因為問了 5次為什么,就很有發掘問題原因的機會。
舉例來說,假設你看到一位工人,正將鐵屑灑在機器之間的通道地面上。
你問:“為何你將鐵屑灑在地面上?”他答:“因為地面有點滑,不安全。”
你問:“為什么會滑,不安全?”他答:“因為那兒有油漬。”
你問:“為什么會有油漬?”他答:“因為機器在滴油。”
你問:“為什么會滴油?”他答:“因為油是從聯結器泄漏出來的。”你問:“為什么會泄漏?”他答:“因為聯結器內的橡膠油封已經磨損了。”
如此例所示,經常地利用問 5次為什么,就可以確認出問題的原因以及采取對策。例如,用金屬油封來取代橡膠油封,以斷然地阻止漏油。當然,視問題的復雜程度,質疑“為什么”的次數可能多于或少于 5次。然而,我發覺到人們傾向于看到一個問題 (在此例就是在地面上的油漬),就立下結論,而把鐵屑灑在上面,以為就此解決了每一件事情。
文章熱詞: 現場管理
作者:佚名;資料來源:劉敏興網;發布用戶:chenz;發布時間:2008-3-20;